臺灣|嗨 玉山 好久不見

「啊,我想去爬玉山。」

六年前腦中蹦出這個念頭,當時即將畢業來不及加入山社,身邊也沒有登山經驗的朋友,於是我們第一次的百岳決定參加登山團。除了鞋子和頭燈,其他裝備都是租借來的,領隊小蘇在行前和過程中叮嚀我們的事如今仍受用。第一次徒步走上3952m,對身體的反應是全新的體驗,也對那些看起來不像路的路感到訝異,原來這樣一步一步地走,我們能走的距離是如此地長。雖然步行仍然辛苦,但那次山行帶給我們的體驗太過超現實,引領我們繼續走下去。

接著我們開始嘗試不同路線,從交通住宿方便的合歡群峰開始,再來是路線清楚山屋便利的奇萊南華與雪山主東,也嘗試在水漾森林、加羅湖等中級山露營,漸漸地開始嘗試更多天數的南湖大山大小霸。雖然喜愛,但我們並非在短時間行走這些路線的,前後花了兩三年,也在每次的山行中多認識自己的體能一些、多瞭解行程的規劃一些、多明白裝備的選擇一些。

直到2019年盛夏到歐洲走了趟白朗峰環線,11天150公里的體驗,每天徒步著,每每翻過隘口,前方等待我們的只有未知與新奇,驚訝著歐洲的山屋文化,也享受著搭帳炊煮的一切瑣碎。那次的經驗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未來徒步的想像,原來光是喜愛走路能有這麼多樣貌。

回國後繼續不疾不徐地爬著,也嘗試更多天數的八大秀山海圳等,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體能上的能力,透過輕量化的練習,也讓行走變得輕鬆寫意許多。

時隔六年,再次踏上玉山主峰,雖然氣溫零下、狂風、白牆,仍難掩內心的澎湃。就像對著她低語

「嘿,我來看妳了,我還在爬山哦。」

我們也是這樣慢慢學習、摸索而來的,來不及參加山社、沒有朋友在爬山、沒有過人體能,這些都不是問題,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親山愛山,也能透過徒步的過程更加認識自己。

回排雲山莊的路上,仍不時想到方才在主峰的荒誕場景。雖然沒有看到大景,但是卻得到了凍寒發腫的手指、結滿白霜的背包以及滿滿回憶。⁡
嘴裡雖說愛山的一切,但歷經幾回狂風驟雨後,只要出發前看到預報天氣不明朗,就會索性改為露營,骨子裡還是怕磨難的都市人啊。
一如往常看了氣象預報,它說回程的午後雲霧才會漸漸濃厚,反正我們是信了。

凌晨五點在玉山主北峰岔路附近,已經在護欄待了將近一個半小時避風,零下的強風抓狂卻仍似地颳著,位在裸岩上的我們努力穩住身體,掙扎著向上邁出步伐,然而強烈的寒風像千把利刃,不停地刺向我們裸露在外的雙手,不出幾秒便感到麻木難耐。

「不行不行,先退回去!」恐懼使我打退堂鼓,至少先找個地方避避這該死的寒風吧!
回到風口護欄隧道中,我們趕緊將羽絨和化纖外套穿起來,設法從摧殘中恢復。雖然只是轉了個彎,體感溫度及風速居然可以差這麼多,彷彿是兩個世界一樣,真是神奇。

看向手機的天氣預報,一顆完整的太陽圖示仍在螢幕上閃閃發亮,嗯⋯頭一遭遇上氣象預報與實際差這麼多的狀況,看來今天別說是日出,連山頂的遼闊景色都看不到了。

晨曦漸露,霧氣繚繞,風依然颳著,但氣溫已不再那麼令人絕望,於是啟程二度嘗試登頂。我們沿著鐵鍊拉出的路徑向上,踏著六年前的腳印,步伐卻早已不同。回憶不時閃過腦海,那是我們第一次的百岳嘗試,清澈的天空、沈重的喘息,如今在這險惡的環境中,卻感受到呼吸是如此輕盈,看來這六年還是有所成長的。

不一會就登頂了,來得如此突然,卻擠不出感動的眼滴,只覺得一切像齣鬧劇,這次就到這吧!東峰就下次見啦!

「這大概是我們登頂時天氣最惡劣的一次吧?」
回程我們忽視而笑,為對方拍下這特別的一刻。

但爬山從來不只是為了登頂的那一刻,對吧?即便被大風洗臉,至少前一天上山的路程可是沿路被溫暖的陽光沐浴著,一如往常隨地想睡就睡,太久沒有住山屋,久違地回味了團體睡眠運動,然後在心底暗自決定,下次來玉山要直接走到圓峰營地搭帳哈哈哈。

第一天早早到了排雲山莊,午餐後出發去玉山西峰,也是繼去年山海圳去了玉山前峰後,再多探訪周遭的一個山頭。上上下下許久,看到三角點的瞬間還沒意會過來,居然山頂在一個群樹環繞的地方,這裡真的是西峰嗎?!繼續往前不一會,到了傳說中的山神廟,廟靈不靈驗我是不知道,但我又在旁邊坐著坐著就睡著了(到底在山上是多愛睡覺!)

Share:

Facebook
Twitter
Pinterest
LinkedIn

發佈留言

More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