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帳篷演化史
雖然Big Three(背包、庇護、睡眠)是最容易重量爆炸的三個系統,但說來有趣,從接觸爬山到現在,我們始終沒有背過很重的帳篷。
第一顆帳篷是個二手的Naturehike雙人雙層自立帳,型號忘了,重量約在1.4公斤上下。我對它滿懷怨言,只要遇上颳風下雨,滴水反潮坍倒樣樣來,剛接觸爬山的我們以為這是正常現象,直到受不了換了第二顆帳篷後,才發現新世界。
第二顆帳篷是BA Copper Spur HV UL2,這也是一顆雙人雙層自立帳,含營釘營繩後,打包重量也約在1.4公斤左右,雖然沒有重量減輕之感,但不論是空間、抗風雨能力等等,都讓我有了強烈的升級感受。(當然價格也比較高)

差不多是這個時候,我們開始接觸輕量化登山,心中不免想找一顆非自立帳嘗試看看。第一次看到HMG UltaMid 2就被它帥氣的金字塔外型燒到,過程中也查了許多國外的評價,心中有個底後,終於在一次HMG特價活動中購入了這顆非自立雙人帳。
UltaMid 2使用到現在差不多兩年了,也用它野營了許多次。這個帳篷在輕量化世界裡並不輕,含內帳、營釘營繩打包起來約1.2公斤,但它無疑地是我們兩個最常使用,也最喜愛的帳篷,因此我想是時候來好好分享一下這個山上的「家」了。


Q: 如果要你用一個詞來形容HMG UltaMid 2,你覺得會是什麼? A:「舒適」,我想就是它了。
- UltaMid 2基本介紹
- 材料學
- UltaMid 2的特點
- 實測
- Final Thoughts
品牌簡介
HMG的全名為Hyperlite Mountain Gear,公司位於美國緬因州,是一個很有名的戶外輕量化品牌。相較於Minimalism(極簡化),他們更主張”Essentialism”,意思是在「安全且舒適」地達成戶外目標的前提下,只帶自己真正需要的,不多也不少。

HMG設計製作了許多輕量化登山裝備,從最有名的背包、帳篷到收納袋、logo上衣,甚至在Covid-19爆發的這兩年開始販售(爆貴的)口罩。瀏覽他們的官網或最新夏季型錄,會發現很多DCF面料的裝備,這也是HMG的特色之一,且不論是產品的品質、取向,或是客服等,在歐美輕量化社群都有相當高的評價。近年來由於台灣也吹起了一波輕量化風潮,開始有幾間戶外用品店在代理他們的裝備,使得購買HMG的門檻低了許多。
規格
外帳
- 類別:2人、四季(雪)、非自立
- 材質:DCF8(Dyneema Composite Fabric , 0.8 oz/yd²)
- 重量:530g
- 體積:W 210.8cm , L 271.8cm , H 162.6cm
- 打包大小:21.6cm x 15.2cm x 14cm
內帳(有底)
- 材質:網+DCF11底部(Dyneema Composite Fabric , 1.3 oz/yd²)
- 重量:626g
- 體積:W 193cm , L 243.8cm , H 162.6cm
設計
外帳
- 金字塔外型
- 全防水面料+縫線防水密封。
- 前側單門,高抗水雙拉鍊。
- 頂部對向雙開口,增加通風能力。
- 底側8個拉繩點(頂點+邊),中段7個拉繩點(中段3面+4邊),頂部1個拉繩點(吊掛用)。
- 強化頂蓋,搭帳時,用來卡住登山杖等中間主幹結構。
內帳(有底)
- 金字塔外型
- 全網狀結構,增加透氣性及觀景能力。
- 底部為DCF11增加耐磨性,中心處使用DCH150(150-Denier)強化,用來撐住登山杖等中間主幹結構。
- 強化頂蓋,搭帳時,用來卡住登山杖等中間主幹結構。
- 前側單門,一條縱向拉鍊及兩條底部橫向拉鍊(倒T型)。
搭設需要兩支綁在一起的登山杖,另需加購營釘、登山杖綁條
材料學
(這邊會稍微談到DCF的特性及作為帳篷材料的優缺點,有興趣再看文字,看不下去的話可以直接跳到下方的比較)
Dyneema Composite Fabric(DCF)
UltaMid 2的靈魂,在於它完全由DCF面料製造。DCF的全名為Dyneema Composite Fabric,也就是俗稱的帆船布(Cuben Fiber),過去設計於帆船競賽的風帆面料,近年來也大量使用在戶外輕量化裝備上。
DCF是由三層面料壓製而成,可以將它想像成三明治,中間層為Dyneema Fiber(UHMWPE, Dyneema®),夾在上下兩層Polyester(聚酯纖維)之間,並以高壓融合在一起,成為一塊高強度面料。對於材料學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支由DSM公司拍攝的影片。
Dyneema Fiber擁有重量極輕卻超高強度的特性,比相同重量的鋼強上15倍,被說是世界上最輕最強韌的面料。另一方面,Dyneema完全防水,且高度抗UV及抗化學性,種種特性使得由Dyneema製成的DCF深受戶外輕量化社群的喜愛,大量使用於背包、帳篷及收納袋等。
回到HMG UltaMid 2,它使用了0.8 oz/yd²的DCF,這在同類型的帳篷中算是很厚很強韌的選擇了。大部分競爭者使用介於0.5~0.75 oz/yd²的DCF,這也是UltaMid 2比較重的原因之一。

DCF vs SilNylon
SilNylon指的是Nylon(尼龍)塗上Silicon塗層,藉此達到防水效果。SilNylon作為帳篷的材料已經有好一段歷史了,許多耳熟能詳的大廠如MSR、Big Agnes等都以SilNylon帳篷為他們主要的產品線,基本上在台灣山區常看到的帳篷絕大部分都是使用SilNylon製作。

兩種都是不錯的材料,但DCF跟SilNylon比起來有幾個優勢:
- DCF輕很多,大約比SilNylon輕上30~50%,這使得DCF常成為輕量化健行者的首選。
- DCF不吸水,不像SilNylon一樣在雨中久了會吸水延展,導致帳篷變得鬆垮,需要重複把營繩拉得更緊更撐。
DCF也有一些缺點,像是價格貴、收納體積大、缺乏彈性使得搭帳技巧要求更高、表面較粗糙容易積雪等,當然後者在台灣是比較不會遇到的。另外普遍也認為,DCF更容易隨著使用次數和時間而慢慢崩解退化,壽命較SilNylon短。
Q: 對你而言,DCF帳篷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? A: 由於台灣潮濕多雨,在山上野營很容易碰到帳篷反潮或是淋過雨的狀態,這對於隔天收帳是一件蠻麻煩的事。由於DCF表面不吸水,我們只要大力甩動幾下,便可以把大部分留在帳篷上的水珠抖掉,減少曬帳的時間。假如必須直接將帳篷收進包內,也不會因此多背了很多雨水的重量在身上。
非自立帳
UltaMid 2是非自立帳,帳篷本身沒有撐起自己結構的能力,要將帳篷搭起,一定要透過拉繩的方式,來與四周環境進行拉撐(例如打釘、綁石)。另外,非自立帳通常還會需要使用到1~2支登山杖來做支撐,因此對於沒有使用登山杖的人來說比較麻煩;對於有使用登山杖的人來說,會無法在來回攻頂時使用。
但跟自立帳相比,非自立帳也有著許多優勢。第一,由於通常不需要營柱,非自立帳的重量相較之下輕許多,換句話說,在相同重量下,非自立帳的空間會比自立帳還要大;第二,因為大部分只有面料結構,非自立帳的收納空間比較小,也比較不必擔心放置營柱的位置,更適合使用在輕量化背包上。
Q: UltaMid 2是你使用的第一個非自立帳,對你來說有遇到什麼困難嗎? A: 我們第一次搭完UltaMid 2花了將近20分鐘,由於沒有營柱來固定UltaMid 2,因此所有拉繩的長度、角度,中間登山杖的高度,都會大大影響最後帳篷搭出來的形狀。這麼說吧!要將它搭「起」並不難,要將它搭「好」則需要一些練習。
金字塔設計
UltaMid 2就跟大部分金字塔帳一樣,需要一個中間的主幹(通常是登山杖)來撐起整個帳篷,並且「至少」拉撐底部4個頂點下釘或綁石,來達成金字塔般的四角錐形狀。
金字塔帳蓬擁有優秀的抗風雨能力,單一尖端頂部及幾乎對稱的四面傾斜構造,能使強風能輕易滑過帳篷的各個角落,而不會有太大的受風面積。金字塔帳篷相當適合搭在空曠的平原、樹線以上的高原等缺乏植物保護的開闊區域,當然我並不鼓勵在這些地方搭帳,但如果你是一個有需要在台灣高山箭竹原露營的人,那麼UltaMid 2就很適合你。
然而,金字塔設計在空間使用上會有幾個問題:
- 中央頭頂空間雖然很足夠,但傾斜的牆面會使帳篷內的四周變狹窄,實際可活動區域比看起來還要小。若要改善,通常就是把帳篷做得更高更大,例如UlaMid 2的做法就是這樣,但這會導致第二個問題。
- 帳篷底部面積超大,搭帳所需空間超大,因此增加尋找營地的困難度。部分金字塔帳會碰到這個問題,而UltaMid 2尤其明顯,底面積足足有224cm x 193cm,超過了大部分雙人帳的大小。
值得注意的是,UltaMid 2的高度設計很高,需要使用綁條將兩根登山杖綁起來增加高度,才足夠將帳篷搭起來。喔對了,綁條要另外買喔!

Q: 太複雜了看不懂,麻煩以更膚淺的方式形容UltaMid 2這類金字塔帳的優缺點。 A: 優點:拍照起來帥氣又可愛。缺點:帳篷中間有根柱子會有點礙手礙腳。
通風能力
要防止帳篷反潮,良好的通風非常重要,UltaMid 2有兩個主要的通風設計,一個是頂部對向開口,另一個是底部與地面的空隙。
頂部的設計,是由左右兩條較硬較長的邊來撐出立體空間,藉此形成一個無法關閉的開口。我認為這個設計雖然簡單輕量,但大多時候很難將硬邊拉出完美的弧形,因此開口無法有效地開到最大,通風能力多少受到影響。另外,我原本擔心雨水會從洞口噴進來,但經過了幾次風雨交加的夜晚後,我發現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。

帳篷底與地面的空隙大小取決於登山杖的高度,登山杖拉得越長,帳篷搭得越高,開口就越大,空氣也就更流通。幾次經驗後我的結論是,這裡才是UltaMid 2主要的通風位置,影響力遠高於頂部的開口。前期搭帳由於擔心風吹進來,我們都習慣把帳篷跟地面拉得很近,這麼做雖然比較溫暖,但只要天氣潮濕,隔天早上就很容易反潮,後來當我嘗試把帳篷搭高一點後,反潮的狀況就明顯變少了。

當然,如果天氣很好,也可以選擇把前門拉開,如此一來就有超大的通風口了,但我比較少這麼做,因為台灣山區的天氣實在太多變,我不想冒半夜雨噴進來的風險。
內帳選擇
這邊要稍微定義一下,UltaMid 2本身設計就是一個單層天幕帳,沒有網狀的內帳,也沒有與外界完全封閉,是種輕量化的野營模式。
但如果還是喜歡有內帳的話,HMG也提供了UltaMid 2兩種內帳的選擇(需另外購買):
- 全內帳,網狀結構,無底(Mesh Insert, No Floor)
- 全內帳,網狀結構,DCF11底部(Mesh Insert with DCF11 Floor)
- 半內帳,網狀結構,DCF11底部(Half Insert with DCF11 Floor)
第一種主要是用來防蟲,它利用網子盡可能與外界隔絕,但拿掉內帳底部來減輕整體重量,適合乾燥但是有蟲的環境,例如美國加州山區。
第二種除了有網子之外,還多加了DCF11的底部,不只省去多帶地布的需求,也創造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。網子可以隔絕蟲類,DCF底可以防止地板的積水滲進睡眠空間,適合多雨多蟲的環境,例如台灣山區。
第三種只有半邊是內帳,另一半邊則維持天幕帳內的開放空間,就好像一個大前庭一樣,適合一個人使用,內帳當睡覺空間,前庭用來儲放裝備。
我們選擇第二種內帳,因為我們還是喜歡睡在封閉的空間裡,有好幾個晚上看到飛蟲們聚集在內外帳之間,都十分慶幸自己有這層內帳保護啊!底部的DCF11十分堅韌,完全不需要另外準備地布,而且DCF本身導熱較差,跟尼龍比起來更不容易感受到來自地面的寒冷。

Q: 加了內帳的UltaMid 2是不是就不會有反潮的問題? A: 不論是單層帳或是雙層帳,只要是帳篷都可能會有反潮的狀況,雙層帳的內帳只是隔開了露營者與反潮的外帳內壁,讓你不會碰觸到濕掉的外帳,而不是預防反潮發生。要有效控制反潮,重點還是上面提到的帳內通風,還有慎選營地。
四季帳
UltaMid 2是四季帳,意思是它可以承受強風及下雪的冬季氣候,以530克這樣的重量可以達到四季標準其實不容易,這主要歸功於金字塔設計及足夠磅數的DCF材質。當然,以台灣的環境來說三季帳就足夠了,我們也還沒有在真正的「冬季」測試過。
實測
接下來會是我們這兩年的使用心得,比較多是我們的主觀感受。這兩年使用UltaMid 2的地點都在台灣,從低海拔露營場的草地、中海拔森林的松針地,到高海拔的裸露箭竹原;從萬里無雲的星空,到風雨交加的夜晚,除了雪季及颱風外,幾乎大部分的環境氣候都有體驗過。
- Weather Resistant 抗風雨能力
老實說,剛開始用UltaMid 2的時候,確實為它的抗風能力感到擔憂,「這樣一個只靠登山杖從中央撐起的帳篷,真的能夠挺得過台灣百岳的強風嗎?」事實證明它真的可以!前提是必須懂的如何把它搭好。
UltaMid 2總共有15個拉繩點,最重要的就是底部的4個頂點,這4個拉繩點與中央登山杖所撐出的張力提供了UltaMid 2主要的結構穩定,因此這4個點的營釘一定要夠堅固、抓地力強,且45度角打好打滿,若預期會遇上強風,也建議使用石頭來加強營釘的穩固性,至於剩下的拉繩點,則應視地形、風速風向來增加。
我們第一次搭UltaMid 2是在兩年前的小溪營地,「首搭必下雨」這句話真是不錯,當天傍晚就開始飄雨,而且越晚雨還越大。當時我們選了一個很差的紮營點,「沙漠化」的地質又處於低窪處,不久後整個帳蓬四周都積滿了水,彷彿搭在一個小水塘上面。雖然我們很雷,但是UltaMid 2卻很罩,不論是雨水或是積水都沒有滲進帳篷內,且由於DCF不吸水,帳篷沒有變得沈重而鬆垮,令人滿意。

還有兩個印象深刻的夜晚,一次是在12月的奇萊稜線上,一次是在3月的能安電塔,兩次的風都毫不留情地吹整晚。由於紮營時就有預期會遇上強風,都有額外拉風繩及用石頭加強穩定,因此縱使風一直吹,UltaMid 2仍然無虞地撐過了一整晚。
值得一提的是,DCF這種材料真的是非常的「吵」,風吹會發出很大的啪嗒聲,在帳內聽了不由心生恐懼,而且只要風一大,中央的登山杖還會稍微晃動,好幾次半夜我都忍不住伸手抓住它,深怕它垮掉。(但其實不會)
有了這幾次經驗後,我對UltaMid 2的抗風雨能力有了十足的信心。

- Condensation 反潮
時間再度回到大雨的小溪營地,坐在帳篷內的我忽然被水滴到臉頰,抬頭一看,發現是外帳內部的幾株水珠,透過內帳的網子滴了進來。起初我以為是帳篷漏水了,心裡正要暗罵HMG賣這麼貴還有瑕疵,才發現原來那個不是漏水,是反潮!

說到反潮,應該是台灣Hiker心中最痛的那一塊,在潮濕多雨又愛起霧的台灣露營,要不反潮真的太難了啊!想要減少反潮的發生,就要先理解反潮形成的原因,簡單來說就是水的凝結反應:
- 當水蒸氣碰到冰冷的物體,停留一段時間後達到凝結點,於是就在物體上凝結成小水滴。
- 當一個空間內的濕度達到飽和,水蒸氣就可能凝結在接觸到的物體上,尤其是冰冷的物體。
在露營的案例上,水蒸氣來自於帳篷內人體的呼吸、冒煙的熱飲,或是任何濕掉的裝備。而冰冷的物體就是外帳的內壁。想要減少反潮,可以嘗試降低帳篷內的水氣含量、減少水蒸氣停留在外帳內壁的時間,或是避免帳篷內的濕度增高,而後兩者藉由提高帳內通風便可以達成。
回到UltaMid 2,想要增加通風,最建議的就是把帳篷搭高,以增加帳篷與地面之間的空隙。我們的經驗是,這在天氣好的情況下很有幫助,隔天早上幾乎不會有反潮,但如果是遇到雨下一整晚的狀況,因為內外濕度都很高,反潮似乎一定會發生,只差在嚴重程度。
金字塔斜面設計在這裡有個缺點,只要有水珠出現在外帳內部任何地方,當重力或是風把它們吹落,都會直接穿過網狀內帳滴在我或我的睡袋上,雖然不至於到濕透,但會有點惱人。
- Livability 空間舒適性
「空間大」是我認為UltaMid 2真正脫穎而出的地方,也是當初最吸引我的特點。這麼說吧,在UltaMid 2裡面,我和YU可以把背包裡的所有裝備都拿出來,有秩序地分散擺放,然後些微站起身,換上保暖衣、內搭褲,接著在裡面做一些瑜伽體式伸展疲勞的雙腿,同時不用擔心屁股相撞或是肘擊對方。在巒安堂露營的那晚,我們甚至4個人一起坐在UltaMid 2裡面玩撲克牌!

非自立帳、DCF材質,這些設計省下的重量,都使HMG有本錢可以將UltaMid 2做的更大、更高、更舒適,如果說UlaMid 2在設計上有任何犧牲,空間舒適絕對不是其中之一。有件事情要特別提一下,在接上雙人內帳後,UltaMid 2會幾乎沒有前庭可用,喜歡前庭的人會有點失望了。

由於舒適性足夠,我們也很常在露營場使用UltaMid 2,雖然不比大型的露營帳篷,但對於偶爾才在露營場露營的我們來說,這樣的配置就已經足夠了!(很怕踏進露營的坑哈哈)
- Adaptability 適應地形能力
適應地形能力是我認為UltaMid 2最大的弱點,並不是說它無法搭在傾斜或凹凸不平的地面(它可以,而且表現不錯),而是它實在太「大」了!我知道…我知道,帳篷大一點不是很好嗎?空間大睡起來才舒適啊!但事實是,體積大的帳篷在山上會造成一些困擾,像是「你必須花更多心力才能找到合適大小的營地」,或是「難得找到一個不錯的紮營點但是空間不夠大」等。
相比國外,台灣的山脈崎嶇、地形破碎,有時候要找到合適的224cm x 193cm平坦地並不容易,這還不包含拉繩出去打營釘的距離。好幾次我和YU上山,由其是去熱門路線,心裡都會有一個壓力,覺得需要趕快到達營地紮營,深怕太晚到就沒有地方容納得下UltaMid 2了。兩年多來,雖然壓力一直存在,但沒有一次真的發生沒空位搭帳的狀況,或許營地這種東西就跟你的白頭髮一樣,只要認真找就會出現。不論如何,體積大這件事仍然是購入任何帳篷前值得深思的點。

此外還有一個是非自立帳共通的困擾,就是當地質太硬或太鬆而無法打營釘的時候,就必須找得到大石頭綁繩,才有辦法成功搭起帳篷,這在台灣最容易發生在溪床邊的石灘,或是一些人造的營地上。

Final Thoughts
UltaMid 2是一個做工精良、堅韌耐用的雙人四季帳,DCF材質、單層、非自立,種種設計取向都很直接得將UltaMid 2導入輕量化健行者的市場。HMG將UltaMid 2做得比其他雙人金字塔帳還要大,在輕量的同時,絲毫不犧牲舒適性,彷彿就是在印證HMG的品牌主張”Essentialism”。而對於那些追求更舒適的徒步者,HMG也提供了內帳的選擇,雖然使得整體重量大幅增加,卻也讓UlaMid 2使用上更靈活、更有彈性,可依行程決定是否攜帶。加上內帳後的UltaMid 2擁有很特別的定位,雖然不像其他超輕量化帳篷般輕巧,卻擁有傳統帳篷的舒適感,算是取了一個很好的平衡。
然而HMG最有名的就是他們那高額的定價,白色UltaMid 2本身就要735美元,這還只是外帳而已,如果有考慮加購內帳(有底)、營釘、登山杖綁條,總價格會來到1000美元以上,十分驚人。
整體來說,我認為UltaMid 2有對得起他的價格,如果常上山野營,或是有應付惡劣環境需求,那麼UltaMid 2會是一個好選擇;但如果只是偶爾出門露營拍照,或是以住山屋為主,抽不到才會搭帳的話,我相信應該會有其他更適合的帳篷。


優點
- 內部空間超大,是我住過最舒適的登山帳篷。
- 良好的抗風雨能力,應付台灣高山氣候綽綽有餘。
- DCF不吸水,在多雨的台灣真的是大加分。
- 模組化內外帳可以各自獨立搭設,非常有彈性。(雖然我建議在台灣都要搭外帳)
- 拍照認真很好看。
缺點
- 真的很貴,且內帳、營釘、綁條需要另外買。
- 底面積大,增加尋找營地的難度。
- DCF不耐擠壓,收納後仍然一大包。
- 加上雙人內帳後,缺乏可用前庭空間。
* 本文章非商業合作,是篇自由意志的產物
延伸閱讀
裝備|來自台灣的輕量登山背包 Hanchor Marl 51L
歡迎到Instagram及Facebook找我們
This Post Has 2 Comments
非常感謝您的心得分享,讓我可以好好思考是不是真的要買超過1000美金的帳篷(Final Thoughts的最後一段話),再次感謝~
很高興對你有幫助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