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上回到訪奇萊稜線時,整個稜線營地空間寬敞舒適的很,就只有我們在吹風看白牆;
這次天氣大好,沿路抓了返程的山友問道「稜線上面人多嗎?」
「帳篷幾乎都滿囉!可能要往主峰的路上找看看有沒有空地哦」
翻上稜線後也的確看到一頂頂帳篷一路延伸到好幾百公尺外,說也奇怪,某種直覺叫我繼續走下去,走得遠一點也無妨,卻也因此讓我們發現了一塊不可多得的絕佳營位,四周地形稍高能夠完美地擋風,盆地般的位置從遠方絕對看不見這塊地,非得親自多走幾步路、轉個彎、回頭才能發現它。
連假上山人多營地少是事實,但也不全然是件壞事,至少在沒有放棄的那瞬間創造出契機,遇見我們這兩天的家。

「你要早起去山頂看日出嗎?」「不要,在稜線就看得到啦?」
自組最大的好處對我們來說,就是能隨心所欲安排行程吧!更多的自由度,也代表著需要更多對自身體能、行程內容、天氣與時間的認知。
即便網路上到處都有路線圖與參考時間,但在一次次實際的步行當中,也能摸索出自己的速度,進而擁有調整出發時間、行程長短的餘裕。讓山行能夠更貼近自己的需求,而非只是蜻蜓點水到此一遊罷了。




看天氣預報第二天下午有機會降雨,於是我們決定在日出之際出發,營地剛好在兩座山頭之間,因此我們能在兩段行程中間回到營地休息。
萬里無雲的這天,金黃色的草原,往主峰的道路被晨光映照地閃耀迷人,我們決定先往主峰走。
兩人臉上藏不住的笑意,每走幾步路就想停下來用相機、用眼睛紀錄這一切景象。
也意外地避開了登頂北峰看日出的人潮,整段路只有我們以及從主峰返程的山友們,不趕行程、無需排隊、走起來舒服自在。





原本以為萬里無雲的第一天,落日時分的魔幻時刻就已經夠美了,殊不知隔日傍晚的雲彩更令人瞠目。
這些漂浮在空中的顏色能被採集嗎?
若想紀錄在畫布上,顏料的命名能不能再更精確?
如果沒能見過這樣的景象,又能如何想像出貼切的顏色?
相機難道就能如實呈現這些有機的、動態的色彩嗎?
不只是被夕陽照射之處染上顏色,就連層層厚雲的陰影裡也有顏色,沒有光的地方也都是色彩啊。
腦海裡胡亂想著,黔驢技窮地按了幾下快門,剩餘的時間就純粹用雙眼欣賞好了。



第二天傍晚觀賞完颱風前的火燒雲美景,討論著隔天早上可能的降雨,我們決定在日出前出發下山,至少在下雨前走下稜線和碎石坡地形路段。
中秋月亮又大又圓,在日出前仍把路途照地清晰明亮,清晨涼爽的氣溫,總能讓我體內的溫度不至於太快升高、腳步也能更為輕快。
看似無窮盡的碎石邊坡,只需要專注在眼前照亮的光暈,一次照顧一個步伐,一步照顧一口呼吸……




每次的山行,都在磨合著彼此的速度,大多數情況我們都是兩人小隊伍,不太需要擔心隊伍太長,或勉強自己配合對方的腳程。除非其中一人身體不適、路跡不明確,抑或有困難地形,否則大部分時間我們尊重各自的速度。
比方說在上坡路段,通常是YU走在前頭,而在下坡路段或需要手腳併用的地形,Cheng通常會走在前方。兩個人都能好好調配各自的呼吸節奏、踩著自己的步伐,每隔一段路程停下腳步,照看夥伴還在後頭,頂多問聲「還好嗎?要等你嗎?」
「不用!你先走沒關係,我待會跟上!」
走得快的人毋需配合對方,走在後頭的人心裡也不會有壓力,雖然一起進入山裡,但又能維持獨立於彼此、各自與環境的關係,完整地體驗被箭竹林包圍、被稜線上的風熱烈歡迎、被一草一木注視著的感受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