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量化登山|裝備之外 你還該知道的基本觀念

什麼是輕量化登⼭?

輕量化是⼀種登⼭健⾏的⽅式。在登⼭健⾏活動中,以安全為前提下,把背包重量盡可能變得更輕。

輕量化的概念最早從美國開始,由於美國國⼟遼闊,發展出許多長程步道,這些長程步道動輒10天以上,有些甚⾄需要走上5個⽉的時間(例如著名的PCT)。健⾏的時間⼀拉長,⾝上所背負的重物對⾝體的傷害就越顯著,因此就開始有⼈提倡輕量化。
美國攀岩家Ray Jardine在1992年出版了PCT Hiker’s Handbook(1999年更名為Beyond Backpacking),訂定了許多輕量化登⼭的觀念及技巧,並廣泛被沿⽤⾄今。

為什麼要輕量化?

背包重量會直接影響到⾏進間的舒適度及安全性,想⼀想,在⼀個登⼭健⾏的⾏程裡,我們清醒的時間,有多少是在步道⾏走,有多少是在營地休息呢?

傳統重裝登⼭者重視的是在營地或⼭屋的舒適性,由於東⻄帶得多,想要的東⻄應有盡有,或許有露營椅可以坐,或許有⽜排可以煎,⽽另⼀⽅⾯,是要辛苦的把這些東⻄背上來。

輕量化登⼭者重視的是⾏進的舒適性,由於背得輕,步⾏過程可以走得更快、更輕鬆,有更多⼼⼒可以欣賞沿途風景,也比較不⽤三不五時停下來放下背包休息。另外,輕的背包讓你在通過危險地形時比較不會重⼼不穩,能更有效控制⾃⼰的步伐,相對來說也更加安全。⽽在營地或山屋時, 就以比較簡便的⽅式度過。

其實這些都是個⼈選擇⽽已,對我⽽⾔,輕量化能使我減少⾼⼭反應的發⽣,所以選擇輕量化。
⽽要說輕量化有什麼絕對優勢,我想是較輕的負重對⾝體的傷害⼀定是較⼩的,尤其是下坡,畢竟膝蓋軟骨的損傷是很難復原的啊!

過倒⽊時,被重裝壓在⽊頭上的YU,⼀副⽣無可戀的模樣

輕量化的定義?

這要先從「重量」來做⼀些簡單的分類:

基本重量(Base Weight):背包本⾝重量,加上⾏程中不會改變的裝備總重量,例如衣服、帳篷、爐具等

消耗品(Consumables):會隨著⾏程慢慢消耗掉的物品總重,例如⽔、食物、瓦斯等

背包總重(Pack Weight):打包後整個背包的總重量

基本重量+消耗品=背包總重

在輕量化社群裡,⼤家最常關注的是「基本重量」,因為它不會隨著⾏程長短⽽有⼤幅度的變化 (不像消耗品,天數越長就越重),是學習輕量化過程中重要的參考指標,也是我們應該盡量壓低重量的⽬標。

輕量化可被簡單分為Lightweight(輕量)和Ultralight(超輕量),它們並沒有⼀個明訂規則,但⼀ 般被⼈所接受的定義為:

• Lightweight:基本重量(Base Weight)9公⽄以下

• Ultralight:基本重量(Base Weight)4.5公⽄以下
(另有Super Ultralight超級輕量,基本重量2.25公⽄以下,屬於狂熱者的範疇)

輕量化的第一步

準備⼀個電⼦秤!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動作:左⼿拿A裝備,右⼿拿B裝備,想像⾃⼰是⼀個天秤,左右擺⼀擺看看哪邊比較重?不要花⼼思去猜你的裝備重量了,直接⽤秤把重量測量出來就對啦!

我的建議是這樣,找個悠閒的午後,把你現有的裝備⼀⼀拿出來欣賞,並⽤秤量出它們的重量,再⽤電⼦表單(excel之類的)記錄下來。記住,不管⼤⼤⼩⼩,從帳篷到⼩牙刷,只要是你會帶上⼭的都要記錄。

或許有點⿇煩,但這麼做的⽬的是要完全量化你的裝備。現在你有了⼀個裝備重量表之後,就可以很清楚每樣裝備的確切公克數,往後每⼀次⾏程,就能在打包前預先演算出基本重量,⽅便進⼀步更動或配置要攜帶的裝備。

這邊推薦⼀個輕量化玩家愛⽤的網站:LighterPack,可以很簡單地紀錄每⼀次⾏程的裝備清單,甚⾄幫你分類基本重量及消耗品,並算出你的背包總重,是個操作簡單卻功能強⼤的網站。有興趣可以看這篇教學文

輕量化的思維

這⼀兩年在台灣,輕量化已經是登⼭界很有常⾒的字詞了,似乎有潮流化的趨勢。由於⼾外⽤品店的推廣與台灣⼈愛購物的習性(咦?),許多⼈以為購買「輕量化裝備」就是輕量化,甚⾄有「輕量化=貴」的錯覺。(我⾃⼰以前也是,因為買新的裝備就是⼀件開⼼的事哈哈,於是就發現越來越輕的是⾃⼰的錢包……)

漸漸了解到,輕量化最重要的是有⼀顆輕量化思維的腦袋,⽽不是有⼀堆輕量化的裝備。 買⼀個DCF或是X-PAC材質的輕量化背包不是重點,想辦法把背包裡的東⻄減少才是。 舉個例⼦,你在網路上看到別⼈推薦的⼀個美國輕量化背包,覺得非常帥氣,於是買了⼀顆想開始輕量化,但是你的背包總重還是維持在15公⽄,結果⼀趟⾏程下來發現肩膀好像更痠,腰部好像更痛了。這是因為輕量化背包的負重能⼒往往比較差,如果背負重量沒有顯著減輕的話,背起來反⽽會更不舒服。

如果3天以下的⾏程常常背超過10公⽄,⼜剛好想要嘗試輕量化,那麼我建議:
1. 先從減少帶上⼭的裝備開始做起
2. 然後才是購買更輕的新裝備

雖然買新裝備很爽,但還是要乖乖減重才最有意義啊!

簡單分享幾個思維給⼤家

Tip 1:少帶⼀個東⻄ = 少背⼀個重量

只要不要帶,就沒有重量!少帶東⻄比起買新的輕裝備,更能減輕背包的基本重量。例如,與其花錢買⼀個更輕的擋風板,不如思考我是不是根本不⽤帶擋風板上⼭?

Tip 2:想要 vs 需要

釐清哪些東⻄是真的需要,哪些東⻄只是想要,能夠讓你更認真看待要帶上⼭的東⻄,⽽不是習慣性的通通放進背包裡。例如,我真的需要⼀件軟殼外套嗎?還是我只是想要帶它上⼭呢?以前我習慣帶軟殼外套上⼭,因為外型好看⼜好穿,但後來發現就算不帶它上⼭也能過得好好的,所以我其實不需要它。而防⽔外套就是我需要的裝備了,因為如果下雨淋濕了底層衣會有失溫的風險,所以我會帶上它。

需要跟想要之間有時候很難界定,其中⼀個例⼦是,我真的需要帳篷嗎?還是我其實只需要⼀張更輕的天幕就可以在⼭上過夜?我想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答案,⽽是因⼈⽽異且因地⽽異。不過隨著登⼭經驗累積,並且頻繁地問⾃⼰這些問題,會發現很多你以前會選擇帶上⼭的東⻄,漸漸開始被你留在家裡了。

Tip 3:不要覺得只是幾克⽽已

絕對不要想說:「這只有幾克⽽已,帶了也沒差吧!」

舉個極端的例⼦,⼀個睡袋收納袋約20克,⼀個充氣睡墊收納袋約10克,⼀根多餘的鋁營釘約12克,拿掉這些東⻄可以省下42克的重量,相當於我可以多帶⼀條45克的能量棒,這⼤約是218⼤卡,可以讓我撐過⼀個飢餓的午後!

每個東⻄都有重量,哪怕只是20克,如果你能從背包裡找出8個20克的東⻄,那麼你幾乎可以多帶⼀包乾燥飯了!

Tip 4:以加法的⽅式打包⽽非減法

綜合以上的觀念,並以加法的思維來打包,認真思考要不要把⼀個東⻄放進背包裡,比認真思考要不要把⼀個東⻄從背包拿出來,更能減少你最後攜帶的裝備數量。

⼝訣:只帶⾃⼰需要的裝備,不帶重複功能的裝備

輕量化的風險

輕量化的好處很多,但也必須了解它的風險。由於帶上⼭的都是我需要且很重要的裝備,絕對經不起弄丟、弄壞任何⼀樣東⻄,所以需要很⼩⼼保護它們,並且很有組織性的收納它們。例如:不要坐在輕量化背包上;出發前列⼀份清楚的表單,100%確認⾃⼰帶到所有計畫要帶的裝備;在營地休息時,確定從背包拿出來的⼤⼤⼩⼩裝備,都規律地擺放在⾃⼰清楚的位置。

如果⾃⼰的打包清單有很⼤的變動,建議先從短天數的⾏程開始嘗試,例如兩天⼀夜,等到熟悉且確定沒問題後再嘗試帶去長天數的⾏程。

另外,過於輕量化,會不會過度影響整體⾏程的舒適性,甚⾄導致上⼭變成⼀個不開⼼的回憶呢?如何在輕量化與安全舒適之間取得平衡,可是⼀個重要的課題啊!

輕量化背包不像傳統背包強韌,不再能像這樣壓著它睡覺了

屬於自己的輕量化

個⼈認為,輕量化是⼀個觀念⽽不是⼀個準則,是⼀個過程⽽不是⼀個結果,是⼀個選擇⽽不是⼀個必須。

我們都可以找到屬於⾃⼰的輕量化,也都可以選擇不輕量化,沒有任何⼈有資格評判他⼈的登⼭⽅式。

Hike Your Own Hike!

找出⾃⼰最舒服的樣貌,並開開⼼⼼地踏上⼾外吧!

入門書推薦這本!

延伸閱讀

輕量化登山|短版睡墊提案 你的背包也是你的睡眠系統

輕量化登山|輕量化好幫⼿ ⽤LighterPack幫你做出精美的打包清單

裝備|來自台灣的輕量登山背包 Hanchor Marl 51L

裝備|搭起一座金字塔帳 Hyperlite Mountain Gear UltaMid 2 輕量帳篷使用心得

輕量化登山|五日能高安東軍裝備清單

歡迎到Instagram及Facebook找我們

Share:

Facebook
Twitter
Pinterest
LinkedIn

This Post Has 2 Comments

  1. krebikshaw

    寫得真好!!

    1. trekntrip

      謝謝你!希望對你有幫助!

發佈留言

More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