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個經驗,在選購登山睡墊時,偶爾會看到「短板」或是「半身」這類size的選項,常常會直覺性地忽略掉它,同時心裡想說「這個跟我沒關係」、「這個感覺就不舒服」等。
短版睡墊在台灣雖然還不太有名,但在輕量化觀念盛行的美國,這種「不夠長」的睡墊卻早已被輕量化玩家廣泛使用。
這篇文章就要來跟大家介紹短版睡墊的好處及用法,以及嘗試輕量化的我們為什麼會選擇帶短版睡墊上山。不論是剛接觸爬山或是想開始嘗試輕量化的山友,希望在看完文章後,可以把短版睡墊當成一種「選擇」,而不是輕量化的必須或是完全棄之不顧。
屁編碎碎念:在購買新裝備前,強烈建議先閱讀這篇輕量化技巧文,才不會只輕了荷包卻減重失敗。
Big Three

輕量化之路往往有購買輕量裝備的時候,買東西固然快樂,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懂得買對地方才是重點啊!
Big Three這個詞是從美國輕量化社群來的,中文或稱三大系統,指的是背包系統(背包)、庇護系統(帳篷、天幕等)及睡眠系統(睡袋、睡墊)。打開你的裝備清單往往會發現,Big Three佔據了大部分的背包基本重量(Base Weight)。因此,若想要透過換新裝備來減輕帶上山的重量,先從Big Three上面著手是最有效率的。
舉例,預算如果是在一萬的情況下,與其買新的輕量羽絨外套(或許省下150~200公克),不如買新的輕量化背包(可以省下快1公斤),可以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(延伸閱讀:來自台灣的輕量登山背包 Hanchor Marl 51L)
這篇所講的短版睡墊便是屬於Big Three裡的睡眠系統(Sleeping System),也是建議優先減重的裝備之一。睡墊的選擇千奇百種,除了形狀之別,還有分成充氣睡墊和泡綿睡墊,每個種類各有優缺點,重量體積也都不同,這篇重點不是跟大家說怎麼選睡墊,而是著重在「短版」這個長度選擇。
短版睡墊的優勢
優勢一
短版睡墊跟同款標準長度的睡墊相比,重量直接減少快1/3,而身為Big Three成員的睡墊重量通常都不輕,1/3的減重效果顯著。
舉例來說,常見標準長度的黃色折疊蛋殼睡墊Therm-a-Rest Z-Lite Sol一張約14片組成,共410公克重,如果將它裁成短版大小(約6~8片),重量就會變成175~235公克,也就是減少了175~235公克。(可以想像成2份左右的乾燥飯重量)
(圖片來源:thermarest.com)
優勢二
短版睡墊收納體積小,非常節省背包的使用空間。原本三天兩夜的行程要用40L的背包才能裝得比較舒服,換成短版睡墊後,使用30L的背包也可以輕鬆打包!

優勢三
由於充氣後體積變小,相對的帳篷內的可用空間就變大了!同時這個時候背包會墊在腿部以下代替不夠的睡墊長度,你會發現原本身旁堆滿的雜物,突然變得整齊俐落,也不用再擔心登山背包要放在帳篷內的哪個角落了!

減重成效
這邊就以我們的例子,來計算一下換成短版睡墊後,一共幫我們省下多少Base Weight吧!
我原先使用的睡墊是STS的168公分充氣睡墊(R值3.1),重量是432克,換成的短版睡墊是119公分的Therm-a Rest NeoAir UberLite short(R值2.3),重量是174克。
432克(168cm, R-value 3.1)→ 174克(119cm, R-value 2.3),一共省下258公克的重量!
YU原先一樣使用STS的168公分充氣睡墊(R值3.1),重量一樣是432克,換成的短版睡墊是119公分的Therm-a Rest NeoAir XLite short(R值4.2,YU比較怕冷所以選R值較高的睡墊),重量是232克。
432克(168cm, R-value 3.1)→ 230克(119cm, R-value 4.2),一共省下200公克的重量!
兩百多克其實是不小的數目,差不多是一隻登山杖的重量,也差不多是一件輕量羽絨外套的重量。而對我們來說,這幾次上山的實際感受,重量減輕和改善背包空間運用是非常顯著的!
背包也可以是睡眠系統
在睡眠系統中,睡墊和睡袋(羽絨被)一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睡袋負責我們身體大部分區域的保暖,但有一個地方例外,那就是被我們壓住,靠近底面的那一側。這是因為羽絨需要在蓬鬆的狀態才能有保暖的效果,而被我們壓住的底部因為羽絨無法自然蓬鬆,而失去了保溫的能力,因此我們才需要睡墊的幫忙,隔開來自地面的寒冷,身體的熱能才不會一直傳導到地面上。(Tip: 很多時候覺得冷,不一定是睡袋不夠暖,而是睡墊的R值不夠高)

當我們使用短版的睡墊時,睡墊只夠cover到大約臀部的位置,那麽臀部以下的地面防寒該怎麼辦的?既然目的是要隔絕與地面之間的熱傳導,那麼我們就應該要找東西墊在腿部,取代長度不足的睡墊,最好是體積大又不太導熱的東西,這個時候登山背包就能派上用場啦!
其實當我們平躺的時候,屁股以下的腿部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並不大,因此對於睡墊的要求並不會太高,大部分的時候一顆登山背包就很足夠了!
- 方法:將登山背包攤平,放在睡墊末端以下的位置,將它當作是睡墊的延伸,雙腳就放在背包上。還可以視環境溫度,在背包內部放入雨衣雨褲等多餘的衣物、雜物,藉此增加背包的隔冷能力(背包R值上升的概念)。
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,讓背包既是背負系統,同時也是睡眠系統,充分展現了輕量化裡一物多用的概念。
實測
說到短版睡墊,我們最先是使用的是Hanchor短版泡棉睡墊,一個才75公克,R值1.47,主要用於較溫暖的春夏季。這個100公分長、1公分厚的泡棉睡墊便宜又好用,曾陪我們去了小溪營地、武陵四秀和八大秀。

後來因為還是習慣用充氣睡墊,因此換成了現在的Therm-a-Rest XLite和UberLite。這兩個短版充氣睡墊陪我們快半年了,期間去了3月初的能高安東軍(待一夜折返)、4月底的閂山鈴鳴三天兩夜,以及期間幾次的露營區露營。

以下簡單就短版睡墊的實際使用感受來跟大家分享:
舒適度
睡眠舒適度其實是很主觀的感受,對我而言,從全身睡墊換成短版睡墊,睡眠舒適度確實是有稍稍降低的(取而代之是行進間舒適度上升,因為背得更輕),主要是因為從睡墊銜接到背包會有一段小小的高度落差,較敏感的人或許會覺得「身體弧度沒那麼連續」。但這種些微的不順暢感只有發生在剛躺下去的前十分鐘,當我身體習慣之後,就跟躺在標準睡墊一樣沒什麼特別不同,尤其以我的經驗來說,在經過一整天辛苦爬山之後,晚上都是順暢入眠的!
值得一提的是,所謂的「短版」睡墊,是以歐美size為依據(比較巨?),由於我和YU的身高都不算高(162~168cm),睡墊長度其實都可以到達我們的大腿處,因此在舒適度上並不會有太多的犧牲。
暖度
以Therm-a-Rest的充氣睡墊為例,這兩次高山野營的夜間氣溫大約都落在5~10度之間(帳篷內),地面溫度應該會更低一些。位於睡墊上的身體完全沒有冷到,暖度非常足夠,不過這邊要討論的不是睡墊的暖度,而是沒有睡在睡墊上,反而睡在背包上的雙腳的暖度。
我必須說,我可以感覺到背包上絕對沒有睡墊上來的暖,但並不是說我覺得冷,相反的,背包的隔絕能力依然讓我睡得很香甜。我也有試著在空背包內塞入我的雨衣雨褲,這麼做不僅能增加背包的R值,還能讓背包更厚更緩衝一些,藉此降低背包與睡墊的高低差,讓舒適度更加提升。
我可以想像,在台灣三季氣候的高山野營,短版睡墊配背包的睡法應該都足夠保暖,更不用提山屋內了。而或許對於雙腳比較不怕冷,或是懂的如何在背包裡塞東西增加暖度的人,在台灣的冬季應該也是可行的。
Final thoughts
使用短版睡墊是登山輕量化中一個很好的嘗試。大部分睡眠情況下,我們最需要與寒冷地面做隔絕的是我們的軀幹及臀部,而短版睡墊很有效率的「只」墊在這些部位底下,犧牲了少許的舒適度,盡可能省下多餘的材料及重量,來達成登山輕量化的目的。
然而,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短版睡墊,身高太高的人、敏感型睡眠者,都可能因爲短版睡墊帶來的不適,導致晚上睡不好,還影響了隔天的體能。比起多背些重量,缺乏良好睡眠品質對身體所造成的負擔來的更大,如果你是這類型的人,那麼短版睡墊可能要再自己試躺及評估看看了。
最後,使用短版的睡墊是一種選擇,就像其他輕量化技巧一樣,沒有什麼是必須遵從的,我認爲輕量化最好的方法是多嘗試、多反省,思考什麼適合你,什麼不適合你,最終你會找出一套最屬於你的登山方式!

延伸閱讀
裝備|搭起一座金字塔帳 Hyperlite Mountain Gear UltaMid 2 輕量帳篷使用心得
裝備|來自台灣的輕量登山背包 Hanchor Marl 51L
歡迎到Instagram及Facebook找我們
This Post Has 2 Comments
想請教一下,HMG帳在山上找能搭的位置會很不便嗎?抗風性會比自立帳好嗎?謝謝。
哈囉Franklin,你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~
HMG這頂帳篷,我覺得最大的缺點就是要找到好位置搭帳需要花點心思,但目前我們還沒發生過沒位置搭帳就是了!
抗風性我認為只要搭得穩固,應該會比一些輕量自立帳好,但我沒有科學驗證,只是自己的感受跟看過國外的心得而已!
我們剛好預計下週會有一篇HMG帳篷的長期心得,裡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,有興趣的話歡迎追蹤我們的IG或FB,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