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鑒於前一週連日的大雨,也參考了登山社群裡的即時回報,在啟程的前幾天我們才臨時決定不去(已經流團多次的)能高安東軍。既然都已經請好假了,不去(遠得要命的)戒茂斯嘉明湖實在說不過去,再加上看見山屋居然還有空位,因此決定從三天行程加到四天的長度,好好地泡在山裡。
前晚先住在嘉明湖民宿,老闆娘也有在做登山接駁服務,可以電話提前預約。
Day1 戒茂斯登山口→戒茂斯前峰→戒茂斯山→新武呂溪營地(取水)→排球場營地→足球場營地
Day2 足球場營地→高爾夫球場營地→獵寮營地(取水)
Day3 獵寮營地→嘉明湖→三叉山→嘉明湖避難山屋
Day4 嘉明湖避難山屋→向陽山→向陽山屋→向陽登山口
第一天我們預計先走到排球場及足球場(兩者步行時間只差不到十分鐘),再決定我們想要紮在哪個營地,兩者都相當平坦舒適,但要記得事先從新武呂溪取水。
第二天通常大家都會紮營在妹池或獵寮營地(溪水就在這裡),但我們當天是另在附近空地找了空地紮營,這附近很多空間,可以嘗試看等高線圖走走看!隔天從這裡翻上稜線,就能接回嘉明湖傳統路線了!
第三天嘉明湖避難山屋記得事前要申請,這裡有水源不必擔心,有突發消息都能在臉書社團嘉明湖大小事中搜尋到,山屋管理員非常認真勤奮地在管理XD
原本就不長的路線,天數拉長的結果就是每天只需要走3~5個小時左右,上坡固然還是會喘會累,但整體而言簡直廢到笑。
每天邊走邊玩邊拍照,都還是能早早到營地,然而這種空閒時間就是考驗人們「無所事事」的能力了。


找塊完美的營位、整地搭帳、拉撐營繩。然後呢?
裝上爐頭、煮水、沖咖啡。然後呢?
當一切沒有行程表,沒有預定計畫了,我們真的知道自己「想」做什麼嗎?


於是四處走走攝影也好,閱讀也好,偶爾玩玩飛盤也好,讓一切發生都從內心的渴望開始,毋需被誰准許,毋需感到歉疚,好好珍惜無所事事的美好。


剛開始練習輕量化,是為了讓當時體能不怎麼樣的我,在行進過程更加舒適與安全。
捨棄了好多在山上根本派不上用場的東西,也讓錢包輕量化了不少 (但大部分投資到現在都還服役中)。
當然重量還可以更輕,但如果輕量化只是一場數字遊戲,那就一點也不有趣了。
輕量化是一個瞭解自己的過程,是獨特的、個人化的、沒有絕對、沒有優劣的。


為什麼這趟行程我選擇睡帳篷、那趟我帶天幕,重量差了多少嗎?行程適合嗎?
比方說腳容易怕冷的我,就是得帶化纖營地保暖鞋;或許半夜醒來喜歡喝熱水的她,就是捨棄不掉保溫瓶。
不擅長把湯湯水水喝完、想到煮湯麵就得多背大量的水、帶更多的燃料,這樣的我就不會選擇帶湯麵上山;
但或許對喜歡湯麵的她來說,提前計畫哪個營地取水方便,願意多背一些重量,這樣的選擇就不是奢侈罪惡的,是享受的。
甚至在輕量化狂人的世界裡,更多的創意是不用花錢、一物多用的,在捨棄重量的同時,換來的是對自己的理解。


總之~上山就是得自己的東西自己背,這就是為什麼輕量化最簡單的理由了吧哈哈😆
(這次上山帶了矽膠小飛盤、一本書、過剩的零食,這些都不是奢侈品,是我的生命必需品哈哈)


兩個人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最小行進單位,頂多四個人一起,這是我們這幾年走下來的心得。
已經很習慣彼此上下坡速度的不同,當確認另一個人身體狀況OK,我們會各走各的,只要距離不要拉得過長,能夠互相照應就好。
不確定的是當人數一變多,甚至跟其他朋友同行時,這種方式是否仍能運作。


獨走的節奏是迷人的,是舒服且暢快的。和體力倒是沒什麼關聯,總覺得當前方幾步之差若有其他身影,我的呼吸和步伐的韻律,很難不被影響到,這種時候要不禮貌超車,要不停留看風景吃行動糧,等待拉出一段距離再一鼓作氣跟上,但都不比獨走來得痛快。
還記得從三叉山走到嘉明湖避難山屋這段路,沿著稜線路徑明確,天氣大好時間又充足,小雲吃完午餐就先行出發,過一陣子緒昌也啟程,我們倆中午有開爐頭則是收整完畢才緩緩起身。
這時看到小雲的身影早已在遠方,而我走在最後一處,也無意追趕上夥伴,反倒趁著殿後的地利之便,替其他人拍拍背影照、替山拍拍寫真照。
也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有了一段獨自行走的時光,距離拉開來,心的空間也更寬敞了。


可能是平常練瑜伽赤腳習慣了,一有機會就想把鞋子脫掉,在山裡當然也不例外。無論是午休或到達營地後,如果想讓腳掌趾呼吸,二話不說絕對立刻脫掉鞋襪,連帶拖鞋的重量都省了。
過去只敢踩在乾燥的、肉眼看起來乾淨的草地上,漸漸地才開始嘗試踩在帶著些微濕氣的泥土地面。
以前連穿過的襪子都覺得髒、不敢碰,現在卻習慣在山裡一套衣服連續穿好多天,踩在溪裡、在松針地、在充滿水鹿便便的草地上。
髒不髒這件事情,似乎在我的世界裡,一再的被重新定義。徒步這件事沒有辦法取而代之的是,用身體直接地去體驗一切。既然髮梢能夠體驗風的情緒,為什麼足底不能盡情體驗地形的輪廓與質地?


在我的想像裡,戶外瑜伽不僅僅是將場景從室內搬到外頭;為什麼會想在這個場域舒展身心,其實根本不需要多華麗的理由,單純因為我們也是動物,原本就屬於自然、屬於這裡,曬到陽光時想伸伸懶腰,走累了想打個哈欠,這就是我們和萬物連結的方式。
即便如此,大多是我一個人自己在山裡練習體式,或是夜晚在帳篷裡做點伸展修復,單純只是因為夜晚的高山太冷了,根本不會想要特地出帳篷溜噠。然而這天在足球場營地,即便是山林裡的夜晚,但夏夜晚風不算太冷冽,在星空的擁抱裡,我們把睡墊拉到帳篷外,點個小燈、圍成一圈,靜心、呼吸、伸展,靜靜地躺在大地之上、星空之下。


雖然戒茂斯路線已經被開拓得很清晰了,但如果徒步只是為了把點與點之間連成線,那過程似乎感覺不太幸福、不太令人感到興奮。


於是我們從一離開公路,爬上登山口,邊走沿途邊瞠目結舌直呼「這裡根本是仙境啊~」
直到路跡越來越不明顯,大夥拿出地圖辨位,才發現「走錯路啦~」起初我們便自動忽視一旁的陡上,一直往最美的方向走去,真的是太搞笑了。
雖然夥伴好幾年前曾經來過,每個人也都存有軌跡檔,但在步行時偶爾拿出地圖,除了確認自己現在的定位,也能順便看看現在的路線在地圖上長怎樣?是不是有更適合的路線?地圖上看見的跟我眼前所見的相符嗎?


有幾次在叉路口,舊軌跡檔指示了其中一條路,然而看過地圖後,另一條路線可能是比較緩,可能是比較短,或者單純是我想去走走看另一條路,就會對隊友烙下一句「我走走看這條哦!」,然後往往都會在步道後方某處和他們再相遇。
又或是從嘉明湖往三叉山在地圖上有兩條不同的路線,我們二話不說猜拳分組,一組先陡上再沿著稜線到山頭,一組沿路緩坡腰繞而上,山頭雖然是目的地,但怎麼去比多快能抵達更有趣是吧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