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地訓練 日本 登山 健行 赤岳

日本|赤岳初級雪地訓練

生長在南國的我們,遇上雪的機會少之又少,更不用說在雪地裡健行了。還記得2019年走在白朗峰環線上,縱使是夏季,但在海拔兩千米的隘口仍有積雪,眼看歐洲徒步者三步併作兩步快速通過,不諳「雪」性的我卻窒礙難行,深怕一個腳滑就溜下雪坡了。

考量未來或許也有機會走在積雪的長程步道,因此拿定主意隔年想參加雪地訓練,讓自己對雪地更有把握。
聽聞臺灣雪況不穩定,雪山雪訓時常開不成,於是我們決定報名艾格隔年在日本赤岳的雪訓,也當作我們的日本健行初體驗。當時報名的是2020年四月份的場次,沒錯,剛好在疫情爆發前一刻,這件事就因此延宕了三年之久。

在疫情前我們曾經參加過艾格現場的行前說明會,除了了解整體雪地訓練的內容,也同次做了裝備確認,然而疫情爆發後,相同的內容轉為線上影片,一樣有行程簡介、個人及技術裝備介紹、炊煮裝備介紹、基礎雪地醫學介紹(例如凍傷)等。

需要自備的個人登山裝備

重裝背包(50升以上)
防水大塑膠袋
胸前小包

冬季用睡袋
睡墊(R值要夠哦)
枕頭

硬底鞋(和冰爪的選擇有關)
襪子(行進襪,睡覺襪)
綁腿(選擇性)

長袖底層衣
中層衣(選擇性)
軟殼外套(選擇性)
保暖層(化纖/羽絨)
外層外套(風雨衣)
底層保暖內搭褲
軟殼長褲
雨褲

風雪鏡/太陽眼鏡
毛帽/頭巾
防水手套/保暖手套

登山杖
雨傘

鍋具/爐具/餐具
水壺/保溫瓶
個人藥品
個人行動糧

頭燈
相機
手機

YU的雪訓裝備清單
Piccoo的雪訓裝備清單

需要自備的個人技術裝備

(需選擇通過UIAA或CE安全認證之產品)

頭盔
健行冰斧
冰爪12爪
以上三寶體積比較大佔行李空間,我們選擇在日本租

吊帶(我們跟朋友借的)
無鎖鉤環*2
有鎖鉤環*2
繩環(60cm,120cm各一)

若有裝備租借的需求,建議在日本Yama租賃屋租借,可以直接寄送到入山前一天住的J&N民宿,結束後再整理完畢,請民宿人員協助寄回即可,超方便。

關於技術裝備的選擇,大力推薦艾格撰寫的文章!

雪攀新手必學-如何挑選冰斧
雪攀新手必學-如何挑選冰爪

艾格探險提供的團體裝備

帳篷
攀登繩
雪鏟
雪樁

雪訓日程表


Day 0 傍晚於Chino茅野車站集合,入住J&N民宿

Day 1 上午出發,約行進三小時即可抵達赤岳鈜泉山屋,進行冬季露營實務練習,包含雪地帳篷搭設、雪牆搭建、融雪與炊煮技巧

Day 2 主要課程日:無冰爪行進技術(鴨子步伐,階登,之字形行進與轉換方向,抗風姿勢與休息確保)、滑落制動(坐姿制動,趴姿制動,躺姿制動)、基礎攀登繩隊(基礎繩結,繩隊概念,繩隊確保與行進)、固定點架設(雪樁架設,雪樁確保,過固定點)

Day 3 視天氣狀況前往赤岳將沿文三郎尾根登頂來回7-9小時,或攀登硫磺岳沿傳統路徑登頂來回約5-7小時

Day 4 於山屋旁冰攀場,練習冰爪行進技術(德式步伐,法式步伐,美式步伐)、冰攀體驗(冰攀基礎原理,砍冰技巧,踢冰技巧),傍晚回到登山口

對赤岳鉱泉山屋的記憶

1)鉱唸作礦,不是鈜,也不是鋐,更不是弘。

2)據眾教練們所說,這裡是日本山屋伙食的頂點了。我們自動超譯,如果是日本第一,那大概也是世界山屋第一了。

3)均一價1000円的醬油拉麵、味噌拉麵、沾麵、各種咖哩和牛丼,700円的味噌大腸煮,300円的白飯。還有熱可可、山屋限定IPA啤酒、甘酒釀、零食⋯⋯我居然寫不完⋯⋯

4)山屋海拔約2220公尺,是一個不太需要擔心高山症的高度。所以大家把酒當水喝?

5)自己背上去的垃圾自己背下來,在山屋買的瓶罐可以原地回收。即便如此,還是有人會自揹白酒清酒上山?!(年輕人好體力啊

6)只要有暖爐存在的地方,大夥或坐或跪,儼然形成邪教儀式般的場景。

7)坐式馬桶,坐墊居然坐起來溫溫的⋯⋯
但它跟日本一般馬桶不一樣,其實不能把衛生紙丟進去,要丟到旁邊的垃圾桶,馬桶底下是一個閥門,像大便有重量的東西才會掉下去(有人想知道這麼細節嗎⋯⋯

8)疫情後好像房間的用途有變動,有幾個展示用的人形模特兒被搬到神奇的地方。所以晚上去尿尿可能會一直被兩個人嚇到。

9)寢室暖氣晚上九點自動關機,在那之前我們都會開到爆,窩在旁邊烘成乾也在所不惜。

10) 總結赤岳鉱泉山屋種種美好的地方,但我們在雪訓第一晚,還是得睡在山屋外的營地。體感零下三十度,我鐵了心整整十三個小時窩在睡袋裡,足不出戶。

-30℃

第一次認知到,原來當氣溫低到某個程度,零下負十六度還是負三十度,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差別。

⁡時不時擔心著開始發麻無法靈活控制的手指;驚覺到從麻木轉為疼痛的腳趾;遮起來怕眼鏡起霧,不遮又凍得鼻涕直流的鼻子,在極限的環境當中,種種陌生的、身理上的挑戰接踵而至。

然而疼痛及恐懼打擊不了的,是對眼前無盡雪景的悸動,即便在寒流來襲,雲霧遮蔽的日子裡,仍被美得目眩神迷。

步伐踩踏是在雪地裡行進的重要技巧

行進,或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情,然而一到雪地裡,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😵‍💫

新下的、粉粉的軟雪;以及反覆融雪結凍、質地扎實甚至會滑的硬雪,要先了解環境的條件,再去選擇適合的裝備。當沒有穿著冰爪時,能如何在雪坡上有效率地行走,除了步伐的技巧,還要判斷是直上呢?還是可以透過之字形與方向的轉換來節省體力呢?而健行冰斧的使用方式也和登山杖大不同,冰斧落下的時機也得和雙腿步伐做搭。

滑落制動

當在雪坡中不小心滑倒,要懂得如何透過冰斧讓身體停止墜落,這就是滑落制動。

有坐姿、趴姿甚至倒反躺姿,在各種可能跌倒的姿勢下,透過冰斧鶴嘴插入雪地中來停止滑落。然而教練一再強調,步伐還是最最最重要的,當步伐踩得好,自然就會減少滑倒而需要制動的機會了。

過危險地形時,懂得利用繩結及繩隊來確保人員安全

這是我們第一次組繩隊,也是第N次學繩結(平時太少用所以要重新學N次😓)在室內課事先演練,我們分成兩人或三人繩隊,熟悉當站在不同位置時,各自的角色應該要做的行動,正確放繩、收繩、確保夥伴過地形、維持繩隊的距離以保持當危機來臨時必須要有的機動性等等。

隔天我們才前進赤岳,把課程學習到的實際演練過,也在操作的過程發現自己還不熟的地方、發現疑惑。縱使完成雪地訓練課程,但更重要的是未來是否能反覆熟悉技巧,替自己做更完善的風險管理。

停損點

「還可以嗎?」
「應該還可以⋯但我不知道什麼是不可以⋯⋯」

在登頂那天飄著雪,能見度就只有前方十幾公尺的路,我們走在稜線上,只要一暴露,一陣陣狂風便無情地襲來。

體力還夠,走得動。
爬升速度也不算快,不喘。
只要有在動,其實也不會冷。
腳趾頭是很凍,硬底鞋摩擦得也蠻痛的,但還行。
雪鏡視野有點侷限,但戴墨鏡又會起霧。
鼻涕沒救了,放它流吧。

所以⋯⋯應該算還能繼續走吧。

身處在一個陌生的狀態裡,不曾遇過的環境,忽然對自己當下能不能繼續前進失去了判斷能力,以往我們都把風險控管界線降得很低,只要天氣差、看不到大景,我們八成會打包走人,想說下次再來就好。
但這是第一次,我不知道該如何評估,找不到撤退理由,也翻不到類似的過往經驗讓我安心。

原來,這是我們未來要再去學習的事情。

總之,一步一步慢慢踏,抓緊石頭往上爬,狂風中欣賞了赤岳上的白牆,看起來還真的和台灣的白牆不一樣(?)。聽說在白牆後面天氣好的話看得到富士山,我說,你這是在騙我來第二次吧!

冰攀體驗

這輩子沒有想過自己會爬在冰塊上,那些在電影裡看過的畫面,像螳螂一樣掛在冰壁上,沒想到來赤岳雪訓也能在山屋旁體驗到。

行前教練就提醒我們,要記得帶健行冰斧,和技術冰斧不一樣哦!

健行冰斧有點類似登山杖,在緩坡時可以幫助身體在行走時平衡,形狀也比較直,握在手裡長度約到腳踝,才能有支撐的作用;而技術冰斧長得完全不一樣,形狀更彎曲,在冰攀時透過砍的動作將鶴嘴嵌入裂隙裡。

回程之前,我們來到赤岳鉱泉山屋旁的冰攀場,練習法式、德式及美式步伐。
我這次穿的是重裝鞋Arc’teryx Bora Mid Goretex Hiking Boot,雖然和一般健行鞋相比鞋底似乎是硬的,用手也無法凹折,但和真正適合雪地的還是有落差。

在這幾天上坡時,常感覺鞋子沒辦法給我全然的支撐,小腿後側肌肉韌帶經常在被拉長的狀態下,還需要收縮肌肉硬上,在行進的過程已經能感覺到有熱點在後腳跟處,雖然痛但還是得走。冰攀時也需要靠把鞋子前側的冰爪踢進冰壁裡,再靠著鞋子本身的硬度施力往上、從蹲姿到站姿,然而若鞋子太軟,也不好施力。

因此強烈建議雪訓時要穿真正的硬底鞋!!!真的很有差!冰攀完,下山後,我的膝蓋多了好多瘀青(到底用腳在踢還是用膝蓋撞😅),前鋸闊背小有感,然後阿基里斯腱爆掉了🤣

最後一天下山,出太陽了~~~
雖然寒流露營冷到爆炸,強風白牆登頂也是苦行僧路線,但至少最後一天能讓我們曬到陽光,赤岳你也算是有良心啦!

大夥好像也因為轉晴的天氣,氣氛格外熱烈,真的好不像才認識五天的人欸!

出發時是平日,因此沿途經過的山屋都沒有營業,我原本還以為冬天就是這樣,沒想到回程時逢週末,再加上好天氣,上山的人好多,山屋也跟第一次經過時看到的模樣截然不同了。

離開登山口,馬上就能回到出發前一晚住的民宿J&N,距離我們預定的車班還有好長一段時間,當然要坐下來享用下午茶,順便到澡堂泡澡,我差點沒在溫泉裡尖叫,我好幸福啊啊啊🥰

即便連續分享了好多雪訓的照片和文字,但最近和朋友碰面大夥還是會問我們「雪訓在幹嘛?你們是去滑雪嗎?🤔」
是不是很難理解有人會去雪山上單純走路這件事😅 大丈夫です,希望影片可以讓人感覺跟著我們去體驗了一回。

總覺得這次記錄影像,不像是在紀錄一次山行,比較像是在留念一次出遊。

畢竟如果真的只是自己和山的互動,那影片看起來應該挺無趣地,冥想般地步行、拍天空拍遠山拍動物,千篇一律的美景,最後只剪出像國家地理頻道的東西。

但如果當成是校外郊遊,從中側拍倒是蠻有趣的,把眾人最自然的模樣紀錄下來,根本毋需事先計畫要怎麼安排怎麼拍。

這次的影片對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,甚至有可能空前絕後,哈哈哈,畢竟比起有用的影片,更想做有趣的影片,但這就不太可能量產了哈😚

Share:

Facebook
Twitter
Pinterest
LinkedIn

發佈留言

More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