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|初級高山縱走 淺嚐一口中橫四辣 畢羊縱走

Introduction

從雪⼭的三六九⼭屋,武陵四秀的桃⼭⼭屋、新達⼭屋,到南湖⼤⼭的雲陵⼭屋與南湖圈⾕⼭屋,⼀直以來我們去過的百岳⾏程,不論是住⼭屋裡還是在⼀旁搭帳,都是跟著⼭屋的位置在安排⾏程的。

然⽽台灣⼭林如此豐富,很快的我們就發現,不是每⼀處都有⼭屋提供⽔源或是住所。若想要更進階⼀點,⾏程不被⼭屋所限制,就可以開始嘗試⾃⼰野營,挑戰不同的⾼⼭縱走⾏程了。

畢⽺縱走在眾多台灣⾼⼭縱走的⾏程裡算是初段班的選擇,⼀般只需要2天1夜就可以完成, 許多⼈甚⾄不背重裝,直接挑戰⼀⽇單攻。

我們這次選擇畢⽺縱走,⼀來是因為它是進入台灣⾼⼭縱走領域很好的開始,⼆來也是因為它所在的⼤禹嶺離台中近,我們可以週五晚上出發,以⼀個週末來完成它。

事實證明畢⽺縱走是⼀個好選擇,路途不長,但⼜有「陡好陡滿」的上下坡,以及中間⾼⾼低低的鋸⿒連峰,可以充分體驗硬梆梆路線的快感。2天1夜不需要準備太多食物及消耗品, 唯⼀最惱⼈的⼤概就是缺乏⽔源吧!

重點:整趟畢⽺縱走所需的⽔源必須⾃⾏從畢祿⼭登⼭⼝背上去

Information

  1. 畢祿⼭,3371m,百岳排⾏#39
  2. 鋸⼭,3275m,未列入百岳
  3. 羊頭⼭,3035m,百岳排⾏#96
  • 起點:合歡山隧道(⼤禹嶺)
  • 終點:慈恩隧道
  • 兩點車程約30分鐘

Itinerary

Day1合歡山隧道口 → 鐵⽪⼯寮 → 8.4K畢祿⼭登山口 → 9.6K拉繩大峭壁 → 畢祿山叉路口 → 畢祿山 → 畢祿⼭東鞍營地
Day2畢祿山東鞍營地 → 鋸⼭ → ⽺頭⼭叉路 → ⽺頭⼭ → ⽺頭山叉路 → ⽺頭山登⼭口

實際行程紀錄

DAY 1DAY 2
06:00 合歡⼭隧道⼝出發,開始踢820林道
09:00 倒⽊瀑布區休息(20分鐘)
09:23 登⼭口瀑布區取⽔
09:30 8.4K畢祿⼭登⼭口整裝出發
11:30 抵達9.6K拉繩⼤峭壁,休息吃飯(35分鐘)
13:30 畢祿山叉路口,先往畢露營地
13:34 抵達畢祿營地
15:05 出發前往畢祿山
15:15 抵達畢祿⼭,⼭頂玩耍拍照睡覺 16:36 返回到畢祿營地
04:30 起床
06:30 整裝出發
07:20 0.6K鋸⿒連峰⼭坳處下切
08:15 抵達鋸⼭三角點
08:55 1.6K第⼀營地
09:21 通過畢陽名樹
10:52 抵達羊頭山叉路路,輕裝前往羊頭⼭
11:41 羊頭山三⾓點,吃午餐休息
12:26 出發回程
13:12 回到⽺頭山叉路,休息(15分鐘)
13:30 整裝開始下山
15:36 抵達慈恩隧道,順利下⼭

永遠可以更輕的輕量化挑戰

這半年多來開始嘗試輕量化登山。背得越輕,走起路來越輕鬆,越能享受爬山的過程。如何在盡量不影響營地舒適的狀況下輕量化?我一直想找出兩者之間的平衡點。

畢羊縱走需要自行背負整個行程所需的水量,第一天重裝攀升,第二天先通過上上下下的鋸齒連峰後,再陡下羊頭山,是一個非常適合實踐輕量化的縱走行程。

以下來談談陳屁股這趟畢羊縱走的背負資訊:

這趟陪伴我的背包是Yamatomichi的40L輕量登山背包,背包本身重量約638g,40公升的大小對於兩天一夜的畢羊縱走我認為是綽綽有餘的。

Yamatomichi Three 40L

時間是5月初,準備進入夏季。上半身穿薄長袖上衣,下半身穿薄軟殼褲,一頂遮陽帽及一雙低筒健行鞋。由於預報顯示天氣大致穩定不錯,預計在行走時不會碰到泥濘或是下雨,於是我的行動長褲就身兼了睡覺長褲,也決定不攜帶綁腿。另外假如不會背太重,其實短筒的健行鞋就足以應付畢羊縱走的地形了。

註:消耗品包含3.5kg的水(第一天最大期望值)

我們將背包基本重量壓到5公斤以下,和YU兩個人預計從畢祿登山口取水共4公升,如此一來,在背最重的第一天(畢祿登山口陡上到畢祿營地),一個人的背包總重就絕對可以壓到10公斤以下。

第二天,由於水沒有第一天重,加上食物也吃得差不多了,背包總重大概落在6~7公斤左右(YU大概在5~6公斤),縱使是崎嶇的鋸齒連峰走起來也輕鬆自在。少了大重量,無論是攀上岩壁或是走過狹窄邊坡,都相對安全許多。

整體心得是,衣物方面除了雨衣雨褲,其他有帶的都有使用到(因為沒下雨)。雨衣可以取代薄風衣,但Patagonia Houdini風衣透氣又舒適,薄薄一件重量不到100g,既可以提供絕佳的防風效果又能有效維持身體熱能,行進間穿著也較不悶熱,我將它視為我想多帶的奢侈品。另外2天1夜的行程對於瓦斯的使用效率要求沒那麼高,或許使用更輕的攻頂爐及鈦鍋(鈦水壺)是更好的選擇。最後,出發前因怕路程崎嶇而不敢選擇外掛更輕的泡棉睡墊,事實證明當時的疑慮是對的!鋸齒連峰有大量的鑽箭竹林及岩壁拉繩上攀下切,若外掛脆弱的泡棉睡墊一定會被刮得稀巴爛。

建議:輕量化後的畢羊縱走會輕鬆許多,好好審視你又多帶了什麼上山吧!

畢祿營地,必露營地

畢祿營地位於畢祿山東側鞍部的稜線處。從畢祿山頂出發,沿步道往羊頭山方向走10分鐘左右就會抵達。由於位於稜線箭竹原上,視野不受阻擋,營地展望非常好,如果想願意花2天1夜來慢嚐畢羊縱走,這裡是一個很不錯的過夜點!天氣好的話,日出日落星空可以一次滿足!

畢祿營地

然而,就像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在過年,爬山也不可能每次都在爬小溪營地。由於整個畢祿營地及周遭都缺乏水源,想要在這裡過一夜,還必須從底下的畢祿登山口先取好水,然後重裝在2K內陡上800公尺…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畢祿營地晚上容易起大風,風繩記得打好。另外營地平坦腹地不多,一到例假日或是遇上大團體,極有可能沒位置紮營。由於我們的帳篷偏大,出發前就很擔心太晚到達營地會找不到好地點搭帳,除了訂了一個很早的出發時間之外,過程中還不斷催促YU加緊腳步,她都快被我煩死了哈哈。

畢祿營地

留心:例假日畢祿營地容易爆滿,建議提早出發。假若畢祿營地滿了,往後鋸齒連峰也有大大小小的營地可以紮營(在樹林裡較抗風),最近且較完整的”第一營地”距離畢祿營地約2.5小時路程。

水源與水量估計

進入高山縱走領域,由於常常沒有山屋,也不是每個營地都有水源,因此事前規劃水的取得及記量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畢羊縱走最佳的取水點位於820林道的盡頭,8.4K的畢祿登山口處。順著820林道走到底後,會先看到一個比較大的倒木瀑布區,此時先不要急,繼續攀上一個小的陡壁後,會先遇到一個平坦的營地,往前再下切一次,就會到達登山口瀑布區了。這一區地勢平坦、景緻優美,一旁就是乾淨的活水源了!(有些人甚至會先到這裡紮營過一夜)

8.4K畢祿登山口是整趟畢羊縱走最後的水源處,往後不要說活水了,連死水都沒看到,乾得不可思議!因此務必在這裡裝上你這兩天所需的水份!

我認為取水是門高深的學問,水不只要取的足,還要取得巧!水背太多只是徒增自己的背包重量罷了。以下是我之前聽雪羊的講座時得到的取水建議:

公式:一人一整天「早晚餐+行動水」=2L

我們這2天1夜一個人總共需要2個午餐、1個晚餐及一個早餐的水量。不過我們3頓午晚餐都吃乾燥飯,早餐也是自己準備的燕麥沖泡包,水量需求不大。一包乾燥飯約需150mL的水,一杯燕麥沖泡飲約需200mL的水,全部所需的水量約650mL。

漸漸地習慣山上的飲食以簡單輕便為主

在營地預計給自己泡2杯飲料當爽糧(一杯約150mL),第二天行動水給自己800mL的扣打,現在全部加起來共約1.75L了。

此時身上大約還有600mL的行動水,應該可以剛好當作第一天的行動水,因此我預計我們每個人再多裝2L的水就足夠應付這兩天了(對比上面算出的1.75L)!也就是說,從畢祿登山口開始算起,一個人有約2.6L的水。

最後的心得是,2.6L差不多剛剛好,不過大部分水都要有控制的喝,到第二天最後面會有口渴的感覺,剛好山友Mao有多帶的水,便不要臉的跟他們要了約500mL的水來幫忙分攤重量哈哈,不過其實到慈恩隧道時水壺還剩下約350mL的水沒喝完。

當然每個人的狀況絕對不同,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用大家,網路上查到的水建議量都只能當做參考,最好的做法是依照自身經驗判斷,並花點心思去計算真實需要的水量(一點也不難),才能達到最高的取水效益!

挑戰:到達下個水源處時(在這裡是下山),身上所有的水剛好喝完的最高境界。

So the Story Began

清晨6點的820林道。做為畢羊縱走的暖身,大部分的路段就像照片中一樣平坦好走。

然而還是有某些路段需要攀升,或是會經過危險的邊坡,步道狹窄,通過時仍然要小心謹慎啊。

820林道共8.4K,終點即為畢祿山登山口。從這裡要開始重裝攀升,2公里內一共要爬約800公尺,十分累人。

有名的6米大岩壁,位於步道9.6K處,看似陡峭,其實踩點相當的多,只要看準每一步就能輕鬆爬上。

辛苦了好一陣子,總算是爬上了樹線,周圍的植被開始被箭竹林取代。看到這個景象表示山頂快到囉!

畢祿山叉路口,我們決定先右轉往羊頭山方向,到畢祿營地紮營休息。

畢祿營地

提早出發加上認真推進里程的結果就是,我們下午一點半就到達空空的營地了…….。

時間太多,我們在營地休了一小時多後才出發前往畢祿山。圖為慵懶雙人組。

登頂畢祿山後,第一眼絕對會注意到山勢滂礡的無明山,海拔3451公尺,台灣十峻之一,為北二段具代表性的一座山岳。

不知道未來又沒有機會能夠站在上面~

鋸齒連峰

望向明天要走的鋸齒連峰,真的像一把鋸子的鋸齒一樣上下上下的,看起來好刺激!

畢祿山

三角點後面一段稜線很好拍照,我們在這裡拍照發懶睡覺了一小時,真爽。

回到營地仍在耍廢的我們,一個做瑜伽一個玩皮影戲。

在營地閒到發慌了? YU與愛帳玩起你儂我儂。

前兩次上山不是下雨就是白牆狂風,這次總算是一掃過往的陰霾,天氣爆好,連原本預期午後雷陣雨也都沒下!真的是天氣美,心情就美~

後來又有兩組山友加入我們,其中一組還是山女孩Melissa & Mao,實在太巧了!大家聊天的聊天、發懶的發懶,彼此分享彼此的登山經歷和裝備心得,於是我們就在畢祿營地度過了一個悠閒的下午及夜晚!

第二天日出,雲層雖厚,雲彩依然美麗。

前一天巧遇的Mao與Melissa與他們可愛的Hilleberg Anaris山小屋。跟他們和另一組山友Sun今天相約一起下羊頭山,共乘接駁車省錢哈哈!

太陽升起,大地逐漸染紅,山上的日出時刻總是如此振奮人心!

我和YU在6:30時先整裝出發,正式進入鋸齒連峰,也是整趟畢羊縱走的精華。

約一小時後,我們到達我認為整段鋸齒連峰最美的路段!這裡是0.6K,步道順著峽谷下切,兩旁是峽谷側壁,V字型看出去是層層山鑾,前方森林被陽光照的有綠有黃,視線最後落向遠方的中央尖山,它那鋒利的山尖彷彿往上劃破天際,如此特殊又震撼的地形景致令我印象深刻,只能讚嘆!

台灣的美真的不輸國外,只是它們都藏在台灣深處,等待人們去一一挖掘。

畢羊縱走

前半段大部分走在稜線上,展望相當不錯!

鋸齒連峰對我而言就像個山中遊戲場,地貌景致相當多元,有時在樹林裡有時在岩壁上,攀繩跨倒木樣樣來,雖然上上下下,但走起來絲毫不惱人,甚至十分有趣!

在8:15抵達鋸山山頂,三角點隱身在步道左側的一個岔路,若不稍微留意會不小心錯過喔!

鋸山深居於鋸齒連峰之中,比畢祿山和羊頭山難到達許多,海拔甚至比羊頭山高,然而不知為何,鋸山並未被列入台灣百岳之中,我和YU都深深為它叫不平呢!

鋸山往後也是不停得上攀再下切,只能說鋸齒連峰這個名字取的真好,到後來也分不清自己到底通過了幾個山頭。在9:21時經過了這個畢羊名樹,樹的型態就跟其他地方的名樹一樣怪異特別,此處也是一個地形稍危險的崖邊步道,小心通過即可。

終於在10:50分左右抵達羊頭山叉路,從這裡步道分為往左來回羊頭山及往右下到羊頭山登山口。我們放下背包,輕裝攻頂羊頭山。可別以為這段路很輕鬆,它也是帶你下切上攀很多回,十分不乾脆哈哈!大約50分鐘後,我們成功抵達了羊頭山山頂。

照片中左上角的綠色草原就是我們一早出發的畢祿營地,看起來超遠,真心佩服加感謝自己可愛的雙腳!

成功與另外兩組人馬會合!於是我們這群營地臨時自組團便一起踏上回歸文明的旅程!

回到羊頭山叉路之後,往後便是不停地瘋狂陡下。比起鋸齒連峰,我更討厭這種無止盡的下坡,超級厭世……終於在15:30左右,我們總算抵達了慈恩隧道!步道會從隧道頂穿過再回到公路,走在隧道屋頂的感覺十分特別!

覺得自己又完成了一個壯舉!對我來說,畢羊縱走的挑戰成就感大於景色精彩度,簡單來說就是,完成後就不會特別想再來走一次哈哈!但對於還沒來過,想測試自己適不適合重裝縱走行程的人,我就十分推薦啦!

結語:畢羊縱走,重裝縱走的百岳練習場!

Share:

Facebook
Twitter
Pinterest
LinkedIn

發佈留言

More

Related Posts